第102章 粮盐贸易

武弘义在悦来酒楼吃完饭,他带着老仆和掌柜,准备去汉中码头接船。

他们刚走出悦来酒楼,车夫来汇报,他们的驴拉肚子了,正准备送去治疗。

武弘义只能尽快找一辆新车,不能耽搁接船的时间。

他看到悦来酒楼前方, 有车把式在招呼客人。

“码头、工厂区,一铜币一位。”

武弘义看着附近唯一接客的车辆,他们向这辆车走过去。

这是一辆高大的骡车。

它长三米左右,有两个骡子拉车。

其他马车不同,这辆骡车有四个轱辘。

骡车的前方,多出来两个可以被转动的轱辘。

“我们坐这辆骡车, 不能错过报关的时间, 要不然很麻烦。”

武弘义走到骡车边上,询问道:

“车把式, 我去汉中码头,我们三个人,是三枚铜币吗?”

“这位客官,我的车辆很实惠,一人一枚铜币,就送到工厂区。

路过汉中码头,你在中途任何地点,都可以随时下车。”

武弘义他们登上这辆骡车,里面非常宽广。

摆放着两排长条凳子。

车里已经有十几个人,座位都快满了。

武弘义他们坐在凳子边上,靠近车门的位置。

他坐好后, 直接催促道:

“车把式,我去码头有急事事。

这车人也快满了,快点发车行不行, 我会给你打赏。”buwu.org 梦幻小说网

车把式听到有赏钱, 高兴的回道:“发车了, 大家都坐好。”

他一抖手中的缰绳, 骡子们得到指令,快速跑动起来。

武弘义好奇的询问道:“车把式,这辆车是你的吗?

它看着怎么这么奇怪。”

车把式控制车辆,同时回道:“我就是个赶车的人,这辆车是我东家。

他开了一个公司,制造很多车辆,专门在城里拉客人。

东家的父亲是钢铁厂的工人,用业余时间,研究出这辆骡车。

统领府专利政策公布,东家的父亲是第一批注册专利的人。

那时我们都认为,它属于钢铁厂的工匠,没有办法获得专利。

专利师司的官员说,不是公司出资研发的成果,又没有耽搁正常的工作,这个成果就属于个人。

四轮马车载货量大,上面安装弹簧,能让人乘坐更舒适。

申请专利之后,获得很多大户注资, 成立公司。

我们东家负责客车, 东家大哥负责货车,主要接统领府的运输活。”

车把式驾驶骡车, 在水泥路上平稳的前进。

武弘义透过车窗,看到路上的景物飞速后退,他却没有感觉到颠簸。

这种骡车,非常适合运输人和易碎的物品。

骡车运行起来,武弘义拿出一张报纸观看。

这是他刚才在悦来酒楼,买到新发行的《汉中周报》。

报纸上面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军队训练的内容,有小学课程介绍。

他最关心的内容,就是统领府政策解读。

有乘客看到武弘义拿出新一期报纸,他上前询问道:“这位先生,你的报纸是最新一期吗?”

“是的。”武弘义点头回道。

“先生,我都没有来得及买报纸,你要是方便,可以给大家读一下报纸上的内容吗?”

武弘义来汉中这些天,他也请人教授过拼音和简体字,还去小学旁听的两节课。

认识报纸上的简体字和拼音。

武弘义开始给大家读报纸。

这期报纸介绍一些汉中府周边情况,陕西北方进入八月份,依旧没有下雨。

很多小型河床干枯,很多百姓都逃荒。

有一部分逃荒到宝鸡县城,统领府官员立刻救济他们。

听这些人讲述,当地的粮价已经涨到10两银子一石。

很多百姓吃不起粮,只能从贼或是逃荒。

四川进入汉中的道路,依然被大明官兵封锁,汉江的水路也被封锁。

食盐又涨价,现在已经涨到一斤51枚铜币。

车中的乘客,听到食盐又涨价,他们纷纷骂起奸商。

武弘义读到一个关于专利的真实案例,才把所有人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

两位兄弟,掌握从父亲那里传下来的油菜籽榨油方法。

他们的榨油方法,比现在传统榨油方法,出油率能多出百分之二。

老二直接把这个技术申请专利。

他又把专利卖给杨文才,一共卖了一千三百两银币。

杨文才直接去大理寺打官司,要求让老大停止使用这个技术榨油。

老大认为这项技术是他老爹传给自己。

老二没有权利,处置这项技术,要求专利授权无效。

最后大理寺判决,老大和老二,共享这项专利的收益。

老二先申请专利,他是专利所有人,专利授权有效。

但老大也是这项技术的共有者,他和老二共享卖出专利的收益,停止使用这项专利。

乘客们听完,立刻讨论起来。

“我在报纸上,已经听到不少类似的故事。

不是独门的技术,要尽快申请专利。

被其他人申请,那就亏大了。”

武弘义现在还没弄懂专利,但他通过报纸和自己的体验。

他能看出汉中城这里,工匠地位要高很多。

“汉中码头到了,有下车的乘客快下车。”

车老板停下车,大声喊了一声。

武弘义他们立刻下车,给车把式打赏10枚铜币。

还有几名乘客,也在这个地方下车。

汉中码头现在非常繁华,现在就有十几艘大船停靠。

武弘义看到码头上,立着很多高高的木塔,上面吊着巨大的杆子。

这种叫做起重机的设备,让大船在码头卸货,变得非常容易。

他听说,这种起重机是利用杠杆原理和滑轮组,能省很多力气。

武弘义对汉中府最深的印象,就是这里有很多奇怪的机械。

“三少爷,咱们武家的船到了。”老仆立刻提醒道。

武弘义向码头方向看去,十多艘大船,排列整齐,缓缓靠近码头。

他们的船头上,都插着武家的旗帜。

有这个旗帜在,只要在湖广的地界,一路都会畅通无阻。

武家这次拉来五船的盐,七船的粮食。

还有两艘船,是在湖广招募的三百多名工匠。

粮食和食盐在汉中城这里,都是进口关税为零的商品。

武弘义让家里招募一批工匠,是他准备在汉中城这里,成立一家公司。

汉中这里不歧视商人,公司东家通过交税,还能获得贵族身份。

但这里有一点不好,做什么买卖,都需要交税。

对于汉中崛起的黄衣贼,湖广士绅一般分为两种态度。

家里有很多人出仕大明朝,民愤极大的士绅。

他们对黄衣贼,普遍采取敌视态度。

积极捐献银粮,帮助朱燮元扩充军队。

像他们汉阳武家这

种士绅,属于官场的失意者,在朝廷的官员,都因为党争被贬。

家里大部分关系,都集中在湖广本地。

他们家里在当地风评也很好,黄衣贼分地。

只要把家族先分家,每人一百亩地,也没有多少地多出来。

家族觉得,可以接触黄衣贼,狡兔三窟的道理谁都懂。

黄衣贼对士绅的手段酷烈,但对于投靠他的士绅家族。

哪怕惩罚一些犯事的族人,也不会把整个家族连根拔起。

武家因为党争,家族官员已经进不去京城当大官。

武弘义这代人,也没有成才的人,功名最高的人,也只是个举人。

如果不做出改变,两三代人之后,家族就会失去权势。

武家的船队停靠在码头上。

武弘义与码头管事交流好,先让工匠和船员走下船,让码头开始卸货。

码头工人操作起重机,帮助船只卸货。

武弘义看到一对穿着黑衣的税警,像船队这里走过来。

他立刻让掌柜拿出货运清单。

“这位大人,您好,这是我们的货运清单。”

他说话的同时,把货运清单递给税警。

税警接过货运清单,看到上面是盐和粮食。

“运输人员,我们不收税。

盐和粮食,都是免税的商品。

我们会对货物进行抽检。

一旦发现你们逃税,会对进行重罚,主使者还会被判刑。”

税警开始对船卸下来的货物抽检。

他们也叫去几名船员,单独询问这些船员。

武弘义让老仆去接待刚来到这里的工匠。

他们已经在工厂区买好工厂和机器。

武弘义已经有目标,工匠安顿好,工厂就开工。

汉中城的房价太高,这些工匠都住离工厂区不远的村里。

武弘义在那里买了一大片地,建了数百间砖瓦房。

等这些工匠工作稳定,把他们家人接过来。

一个穿着华丽的富态商人,带着一群伙计,走过来和武弘义打招呼。

武弘义看到与他说话,是百货商店经理钱富文。

他不是统领府的官员,却管着最大的公司,享受七品官待遇。

最关键是他儿子钱明义,那是苏河苏统领身边的亲信,前途不可限量。

武弘义示意钱富文,他们去船舱中谈事情。

钱富文看着。大船上装着食盐的麻袋,堆的非常高。

他高兴的说道:

“武贤弟,你们的盐终于到了。

你们这次能运来超过一百万斤的盐,我代表统领府,感谢你们。”

武弘义笑着回应道:

“钱经理,你不用着急,盐应该是我雇用车队送去。”

钱富文如释重负的说道:“我也很着急,现在太缺盐。

盐价一天一个价,不断的在疯涨。

再涨下去,百姓都吃不起盐。

你们这么多平价盐过来,能极大缓解现在的盐荒。”

武弘义也知道现在盐,又涨价了。

他刚才在悦来酒楼中,就听到很多食客都在讨论,有的人已经买不起盐。

“钱经理,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你们对外不要说,这些盐是我家售卖。

破坏楚商默认的规则,我们就没办法再运盐过来。”

武家明面上一直以贸易粮食为主。

他们家中发现一个小规模的盐井。

在大明那里贩大量的私盐,以前的武家还行,现在的武家不够格。

之前只能高价买盐引,售盐时夹带一些。

正巧武弘义了解到汉中这里缺盐,让家里把囤积的盐,运来一部分。

钱富文听到这个简单的要求,他微微一笑道:“放心吧,我们会放出风声,这是四川的井盐进来了。”

他很精明,武弘义一开口,就知道这人是什么意思。

“武先生,等我运完食盐,带你去纺织工厂。

那里已经生产一大批布匹,价格非常低廉,你们这次绝对不会吃亏。

香皂的专利,你们也能购买。”

武弘义听到钱富文这么说,他就放心下来。

他会逐步接触统领府,苏河这些人能起势,家族就会在这里加大投资。

苏河这些人失败,他武弘义就是弃子,所有事情都是他自作主张。

武弘义笑着说道:“钱经理,我还要去给丁家送粮。

你们运完这些盐,也差不多要到中午。

正好那时,我也送完粮,我们在纺织工厂门口见面。”

钱富文听到武弘义的要求,他很爽快的同意。

“那正好,我清点完盐,过去和你完成交易手续,到时候一起算账。”

武弘义让掌柜留下来,帮助家里过来的人,与百货商店做交易。

他是负责粮食贸易的掌柜,用他主导交易,能掩人耳目。

掌柜更熟悉汉中这里的交易流程,不会出现差错。

他们已经订好骡车队,本来还要想办法遮掩盐的痕迹。

一袋盐和一袋粮,重量不一样,熟练的运输工都能发现异常,现在不用了。

盐由百货商店的车队自己运输。

楚商那些人,现在与统领府关系不好,他们无法影响统领府官方的公司。

这些人也不得不讲规矩,好多人盯着这些盐商,就等他们犯错。

武弘义找到骡车队车把式,让他安排工人,把码头上卸下来的粮食装车。

工人们忙碌很长时间,把粮食都装好车,直接运到丁家的碾米厂。

他带着账房先生和一些伙计,压着粮车赶往丁家碾米厂。

武弘义做在头车上,看到这个车队骡车非常少,只占一小半。

但它运输的粮食,占整个车队的一大半。

剩下的车,都是人推着的独轮小车。

它上面能装六麻袋粮食,工人们吃力的推着独轮车。

也就是汉中这里的水泥路,能让独轮车承载这么多东西。

在他们家乡的土道上,独轮车承载货物的重量有限。

武弘义看到,骡子屁股后面,都挂着一个小袋子。

他好奇的询问车把式。

“你们骡子屁股后面,为什么都有一个小袋子。”

车把式肉痛的说道:“这些官吏,什么事情都要管一管。

畜生在道路上随地大小便,发现一起会被罚款十枚铜币。

如果是人,那要罚五十枚铜币。

道路边上,都有很多木质的厕所。

人能去厕所方便,畜生屁股后面,只能套个袋子。”

武弘义这才发觉,他走在汉中城,没有汉阳城那种臭烘烘的味道。

在汉阳城,特别是贫苦百姓住的地方,有的人直接把便盆往道上泼。

这些在汉中城,完全看不到。

他之前还以为是这里的风俗习惯。

原来是有官吏管理,随意大小便会被罚钱。

武弘义听见清脆的哨声,看到前方十字路口

,有几名穿着蓝衣服的巡检。

挥动着红灯笼,吹着急促的哨子。

“都停车,小心点。”

长长的车队,有序的停下来。

前方的巡检,冲着左面路口挥动几下绿灯笼。

左面长长的车队,有序的穿过道路。

武弘义看到对面有车不尊守巡检的指挥,直接冲过来。

巡检拎着鞭子走过去,上去就是一鞭子。

那人被抽一鞭子,惨叫声传的很远。

车把式幸灾乐祸的说道:“又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被打的好惨。

工厂区往来的车辆非常多,前段时间很容易堵塞道路。

所有车辆挤在道路上,谁都过不去。

前段时间,统领府在交通路口设置巡检,通过红绿灯让人有序通行。

轻度违规,只是教育,违规太严重,就会受到鞭刑。”

前方巡检挥动绿灯,车队重新出发,有序通过路口。

武弘义发现在汉中城,做什么事情都要尊守秩序。

统领府方方面面的事都要管。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灾年,这种官府才得民心。

他来汉中城这么久,一名乞丐都没看到。

他也听说过,城内出现乞丐,直接就会被收容。

身体有残缺,会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看大门。

身体没有残缺,会直接送去农场或矿场,让他们靠自己养活自己。

车队很快就走到一间巨大的工厂后门。

武弘义看到他家的世交,丁万年丁叔叔已经在门口等着。

丁叔叔以前的势力,没有他们家强。

现在他的女婿,是统领府吏部尚书,背后的人际关系非常强。

武弘义及时调整两家关系,他在汉中城,很多事情都需要丁叔叔照顾。

他立刻向丁万年走去,笑着说道:“丁叔叔,你怎么亲自来门口接我。”

“碾米厂都快断粮了,我这是着急啊!

都怪朱燮元那个老东西,直接把汉水封了。

现在好多粮食都运不进来,能运进来的粮食,也涨了许多。

还好贤侄你及时到来,现在有这么多粮食,我家的粮店,坚持到秋收没有问题。”

武弘义和丁万年交接粮食。

丁万年指着工厂仓库边上十多个大秤。

两米多长的秤杆,架在铁架上。

一头是大铁钩,另一头是通过滑道固定在秤杆上,可移动的秤砣。

“贤侄,这是工部度量司验证过的大秤。

你们最好验证一下它的准度,这样我们都放心。

我们交易以这个秤为基准。”

武弘义用眼神示意伙计。

他们从骡车上,搬过来一百斤重的大石头。

这是汉阳府使用的明制一百斤。

他仔细查看秤的读数,根据报纸上教的知识,换算两种重量单位。

他仔细对比秤上的读数,重量分毫不差,这个秤非常精准。

粮食交易规模很大,称差一点,到最后都是差距几千两银子。

武弘义认识统领府的度量衡,他立刻把账房先生和伙计叫过来,教会他们认秤的读数。

武弘义让账房先生统计粮食的重量。

这么多粮食,哪怕工厂有十多个大秤,称量完所有粮食,最快也要等到中午。

武弘义看着工人慢慢的秤粮食,他焦急的喊道:“这个秤最高能称五百斤。

你们把秤调到五百斤位置,通过粮食找平秤。

这样很快,不就能秤出五百斤的粮。”

工人们按照武弘义的方法,秤粮食变得更快。

“贤侄,这里留下人们统计,我带你参观一下,我的碾米厂。”

武弘义立刻同意,他也想和丁叔叔叙叙旧。

他们从后门库房走出来,来到前院的工厂中。

听到工厂不断响起巨大的轰鸣声。

武弘义看到二十多个三米高的机器,在两台水车的驱动下,通过传动轴带动皮带,高速运转着。

工人们扛着麻袋,通过木质楼梯,登上一个三米高的平台。

他用刀划开麻袋,把麻袋中的粮食,倒进一个大漏斗。

武弘义发现碾米机器上有很多铁质圆柱,它们两个紧靠着成一组,在皮带的带动下,迅速转动。

通过这些铁质圆柱,直接把水稻的稻壳磨掉。

机器的下方,有一个小型机械,它运转时能产生风。

通过风吹直接把大米和米糠分离开。

武弘义看着碾米机的速度,几个呼吸的功夫,就能把一袋粮加工完。

“丁叔叔,碾米机加工速度好快,有碾米机之后,谁还会舂米。”

丁万年很高兴,又有些肉痛的说道:“这种大型水力碾米机,一台就2000两银币。

要不是我做不出来,谁花这冤枉钱。

我听说机器里面叫风扇的东西,还是苏统领亲自发明。

他做出手摇风扇,听说在高层官员那里很流行。

风扇也应用到碾米机等机器上。

我见过水力大风扇,它产生的风,能直接把人吹跑。”

“这个故事,我也在《汉中周报》上看到过。

丁叔叔,现在汉中城粮价怎么样。

我来的时候,看报纸上说,陕北那里一石粮食,已经达到十两银子。

这个价格太高,很多百姓争相从贼。”

丁万年皱着眉,以为武弘义不满意他们之前商量的定价。

“贤侄,你说这话就不对了,陕北那里是什么情况。

那是河流干旱,千里无鸡鸣。

那地方别说一石粮食十两银子。

有的地方,已经出一百两银子。

我们这里远没有达到饿死人的地步。

我也给你个实诚价,再涨一点价格。

一百斤粮,www.youxs.org。

贤侄,这在汉中城已经算高价。

咱们两家长期合作,我不可能坑你。

我给你透个实底儿,我们粮行卖粮,一百斤大米,才卖三两银币。

这还要交百分之五的税,我们就挣个辛苦钱。”

丁万年嘴里说挣辛苦钱,这其中隐含的利益极大。

米糠可以榨油,米糠还能卖给穷苦百姓和汉中农场,这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武弘义也提前了解过汉中粮价。

这地方的粮价,比很多大明很多城市粮价都低。

湖广可是产粮的大省,现在汉阳的粮价,都达到三两银子一石。

听说京城的粮价,已经涨到四两银子一石。

但这种生意,不是谁都能做。

他们武家宁可把粮运到汉中卖,也不能高价在汉阳城卖。

他们武家想在汉阳城卖粮,只能二两银子一石,卖给当地的大士绅。

这些有京城或是与当地大员有关系,才能垄断粮食市场。

“丁叔叔,就按照你这个价格来。”

武弘义立刻答应下来,这个价格,他们还能赚很多。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