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 修炼内功

民间对朝廷清理整顿寺庙到底是个什么态度,洪涛既不关注也懒得打听。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已经与总参谋部里的参谋们交待清楚了,他们会一丝不苟的敦促锦衣卫和东厂执行,再严加监控。

现在洪涛已经把注意力从国内和吕宋特区收了回来,开始望向了东边的半岛和群岛。赶跑西班牙人占据吕宋岛并不能直接推动大明商品的出口数量,短时间内还会有所下降。

这也是当初为什么没有把武力驱逐做为第一选择,而是要和西班牙政府合作的关键原因。当计划出现了意外,西班牙人无法成为大明商品的欧洲代言人,葡萄牙人又有心无力时,为大明商品找到出路才是皇帝最该做的工作。

荷兰人是一种选择,但鸡蛋不能全放到一个篮子里,必须要未雨绸缪,进一步丰富出口途径。于是洪涛把目光再次盯上了东边的群岛,同时把在四夷馆享了三年清福的大谷光道和波多野信二召入宫,开始了新布局。

“何东海,你二人可愿再回到日本?”大谷光道和波多野信二为了避免被人认出,在进入四夷馆时已经改用了汉名,一个叫何东海,一个叫何东来,谎称是来自对马藩的叔侄。

“……皇帝陛下,臣在日本已无立足之地。”大谷光道与波多野信二偷偷对视了一眼才小声回答。

若是非要说真话,大谷光道肯定会回答不愿。他这三年在四夷馆里待的挺舒服,有读不完的书和见不完的各国通译,一辈子都这么活下去才好。

“朕说有就有,不光有,还要让你继承家族称号。但想做到不是太容易,并需要时间,朕无法替你做主,还想听听伱的意见。”

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混吃等死那是坚决不可以的,洪涛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着别人比自己忙、比自己累、比自己倒霉,真忍不了有比自己舒服的。

“……全凭陛下做主!”大谷光道再次和波多野信二对视了一眼,在得到肯定的眼神之后,即便内心十分不愿,也不得不点头同意。

“嗯,那就好,你们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停当之后自会有人拿着朕的旨意前去接洽。第一步先去对马藩,具体该如何操作,听来人安排即可。”

真要帮大谷光道恢复身份,成为本愿寺的主持吗?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洪涛目前还没指望能靠这两个人在日本搞风搞雨,他们没那么大本事,幕府也没那么脆弱。

但凡事都有个开头,有了大谷光道这层身份,保不齐什么时候就能发挥作用。但眼下他们俩的用处只有一个,去对马藩充当大明海商的掮客,配合参谋部在当地建立商行,进行商业渗透。

日本就是洪涛为大明商品找到的第二个倾销地,德川幕府实施的海禁政策主要针对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传教士,并不禁止大明商船往来。而荷兰商船只需获得特许,也可在平户港停靠贸易。

中国有句话说的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德川幕府此时并没有大明朝廷的统治力,而西侧靠海的几个大名又不甘心放弃收入客观的海贸,不断与幕府游说,于是就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在长崎、平户港允许大明和荷兰商人上岸居住,但不能乱跑,只局限于一小块限定的区域,且除了妓女和僧侣不得随意出入。

不过有个地方例外,那就是对马藩,也就是对马岛。这个岛位于九州与朝鲜半岛南端的对马海峡之间,历来是朝鲜与日本海上贸易往来的中转站,同时也接纳了很多来自大明的走私船。

而对马藩大名的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海上贸易,如果真实施了德川幕府的海禁政策,那他的领地也就全饿死了。

在这种情况下,对马藩压根儿就没有海禁一说,德川幕府也假装看不见。反正日本国内对大明的生丝、茶叶需求量很大,没有对马藩这个口子还得有别的港口代替。

洪涛就打算利用这个口子当鸡蛋壳上的缝隙,钻破德川幕府的海禁政策在日本国内下些卵。待时机成熟立刻孵化成蛆,拼命汲取营养。顺便再建立一套针对日本的情报收集系统,以备不时之需。

有了东边的日本和朝鲜,北面的古北口、潘家口、锦州三个榷场,再加上南边的马尼拉港,东北南都有了贸易进出口,几年之内应该够国内工厂消化的了。

以后怎么办?很好办,海上有海军,陆上有陆军,它们能走多远,商路就会延伸多远。打赢了,全国上下从军队到朝廷再到商户和农户大家一起赚钱。打输了……那就一起洗洗睡吧。

但这种发展方式除了要具备超强的武力值,还得有强健的体魄,也就是造血功能。拳头再大、胳膊再粗,失去了五脏六腑的强力支撑也无法进行高强度的战斗。

所以说来说去,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把国内的农业、工业、经济搞上去,一切都是空谈。

现在工业体系正随着新政的铺开逐渐成型,前途一片光明,就是农业始终进步不太大,不是说种经济作物效果不好,而是粮食产量没有质的提升。

在古代粮食比黄金还坚挺,没有金子可以用铜、银等贵金属代替,可粮食不够没法代替,会严重阻碍人口增长,进而缺乏劳动力。

怎么办呢?洪涛都快把国内几个主要产粮区的数据抠烂了,也没找到立竿见影的办法。总结来总结去,好像除了开源之外就只有提高单位产量一条路可走了。

开源目前正在做,比如鼓励农户开荒种植玉米、番薯和土豆。但一块土地从开荒到成为熟地得经历好几年时间,而此时的玉米、土豆和番薯的产量、口感都没后世那么好。

短时间内除了给牲畜当饲料,也只有改良育种的效果,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提高单位产量,这话题说起来容易,实施太难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