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无功无过

“祸国殃民这种罪名至少也是危害公共安全起步, 赵飞燕本人作恶就是诬告许皇后和班婕妤行巫蛊,但许皇后被废是受姐姐巫蛊诅咒连累,对班婕妤则是谋害未遂。其他像赵合德谋害皇嗣, 是刑事案件,上升不到祸国殃民这个层面。”

“《荀子》有言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即犯人所犯的罪和所受的刑罚相称, 社会才会太平;量刑与所犯的罪过不相称,社会就容易陷入混乱。因此法的关键就在于量刑, 量刑过重, 就会像秦末一样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秦法严苛, 就是因为量刑过重, 犯小罪的惩罚也很严重,那么和大罪的量刑差距就不大了。如果小偷小摸量刑与杀人放火相差不大, 那么法律就会让人失去畏惧之心。打个比方, 有个小偷犯了盗窃罪被通缉,正常情况下按照偷窃金额要坐牢六个月。”

“如果现在突然听到消息,说这个小偷被抓到后可能要判死罪,那么小偷抗法的决心会变得前所未有坚决, 甚至为了逃跑犯下更严重的罪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过给予较轻的惩罚, 可以令犯错的人改过就可以了。”

“如果一点小过就给予重刑甚至肉刑,那么普通人对一些严重的犯罪也会缺少足够的畏惧之心。因为重罪的量刑和小过一样啊, 那人们会觉得那些严重的罪行也不过是小事而已。量刑过重不行,那么量刑过轻呢?”

“自然也不行, 量刑过轻,就是对犯罪者放纵,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如此犯罪者不会得到足够的教训, 而受害者及其家属心服也无法心服。法律无法给予受害者公道,那么私刑就会出现。”

秦始皇若有所思,因为天幕他试着开始轻徭薄赋,废除一些比较严苛的刑罚,但毕竟是第一次做,并不是那么容易。如今听着天幕深入浅出的解释,一一举例,倒是更能明白原本他不耐烦去了解的学派之言了。

古代因传播载体限制,圣贤写文章也要简略再简略。这样是为了方便记录传播,但因语句太过简略,又没有标点,如果不悉心钻研根本领悟不了深意。始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政务,既没有时间钻研所有流派的主张,也没有功夫听他们细说。

天幕,主播说的是白话,不像纸张普及前的那些写的人逐字斟酌,读得人也要逐字斟酌的文章那么晦涩难以理解。现代信息爆炸,许多关键信息都已经有人总结提炼过。皇帝们更容易得到一些急需的精髓内容,就连许多普通百姓都通过天幕学到了许多新知识。

“许多有权有势或身体强壮的人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节制,热衷于欺负弱势群体,却不知匹夫一怒,亦可血溅五步。正所谓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因此先人才会谆谆教导,人情留一线,不要随意欺凌弱小,尤其是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啊。因为一无所有是弱,也是无所顾忌。”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回归正题就是赵飞燕和赵合德,你可以骂她们是恶女,是坏人,但这姐妹俩够不上祸国妖妃的罪名。姐妹俩美丽却不干涉前朝,要的就是荣华富贵,然荣华富贵恰恰是皇帝最不缺少的东西。”

“这种金丝雀型的妃嫔只要不是撞上审美不同的皇帝,诸如喜欢丰腴,你却身轻如燕,基本都能混得开。因为不管是明君还是昏君,没有人不喜欢解语花。”

“如果她们的主君是汉高祖刘邦之类的君王,那么顶多像戚夫人一样留个笨蛋美人的称号。然因为她们的主君是国家走向衰落的汉成帝,于是就成了妖妃。可两个不插手前朝政务的女人,哪能祸国?”

“真正祸害了这个时期的国家和百姓的是昏聩无能的皇帝,是权倾朝野的外戚,是兼并土地的世家大族,是贪官污吏!这群人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却不顾民生,不顾百姓,他们才是大汉的祸水。”

“听神仙这么说,那赵太后也不是什么坏人啊!”有百姓低语道。

“怎么不是坏人了,没听到她们姐妹还杀害皇嗣什么吗?”

“那皇子不是先帝自己杀的吗?再说了人谋害皇嗣,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人家又没害我们,也没占我们的地,占我们地的是王家人。”

……

“除却赵飞燕和赵合德本人的德行,再说姐妹俩子嗣这一块。前面提到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得宠了十余年,一直没有子嗣,同样是《飞燕外传》提到赵飞燕曾因久久没有怀孕想要买男婴冒充自己的儿子。”

“当然了这事肯定没成,甚至可能杜撰,与她们相关的倒是有两桩谋害皇子的案子。于是很多人就奇怪了,既然赵飞燕不能生,又想要孩子,为什么不抱养其他嫔妃的孩子,赵合德反而要去谋害皇嗣?以她们姐妹得宠的程度想要抢别人孩子养并非难事啊。”

“皇后和宠妃无子,养其他人的儿子并非稀奇事,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和熹皇后就没有亲生儿子,可惜养子夭折,不得不过继宗室子。然后就是北宋的刘太后——就是那位鼎鼎有名的《狸猫换太子》女主角。”

邓太后看着在旁边榻上玩耍的小皇帝,心下一松。不知是天幕改变了命运,还是天幕的提醒下及时发现了皇帝的病,小皇帝病了一场后竟是养住了。因为那次生病,邓太后就经常连处理政务都把小皇帝带着,这带的久了,感情也深了。

邓太后的亲信们都觉得小皇帝平安长大,会比过继旁的孩子好,因此如今小皇帝已经是大家的团宠了,大家都盼着小皇帝可以健健康康地长大成人呢!

“当然了,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什么狸猫换太子,狸猫换太子是后人对曾经摄政的刘太后的诋毁。宋真宗想要立心爱的刘氏为后,但刘氏出身微寒,又没有孩子,于是宋真宗就想出了借腹生子,让刘后的侍女李氏生下儿子对外宣称是刘后所出。”

“刘后‘有’了儿子,宋真宗才顺利册封了刘皇后。和熹皇后和刘太后那可都是摄政太后,赵飞燕想要孩子只是想保荣华富贵,收养一个完全没问题。到了清朝,因为奇特的奉养制度,低位嫔妃的孩子由高位嫔妃养就很寻常了。”

“对于皇帝这种大多爱面子的生物,只要不和他争夺权利,即便是养母,他也会很乐意孝敬的。赵飞燕也有可以参考的对象,比如抚养汉元帝的邛成太后。邛成太后是在赵飞燕进宫的第三年过世的,她们姐妹应该见过这位前辈。”

“然后就是康熙的嫡母孝惠皇太后,这位老太太为顺治后妃时,日子过得那是一个战战兢兢。顺治的原配是孝庄太后的侄女,孝惠皇后的堂姑,顺治不喜欢原配寻死觅活的废后,但拗不过母亲孝庄太后联姻蒙古的决心,又立了不喜欢的孝惠为皇后。”

“孝惠皇后不得宠,还要担心像姑姑一样被废幽居,就算婆婆是自己姑婆,也很护着自己,日子却不太好过。等丈夫死了,有太皇太后这个姑婆照应着,没有了随时被废的危险,作为满蒙联姻的道具,皇帝提倡孝道的吉祥物,日子过得反而更美了。”

“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死的早,孝惠皇太后是当时唯一的皇太后。待姑婆孝庄太后死后,孝惠皇太后虽没直接抚养过皇帝,但却作为嫡母皇太后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孝顺和奉养,晚年过得非常好,一直活到了七十七岁。”

孝惠太后正陪着姑姑孝庄太皇太后听天幕,这几年因着天幕,她连汉话都学会了。听到自己晚年过得好,还活到了七十七,心情为之大好。至于什么吉祥物之类的词,听了也不觉生气,反而觉得挺好。

“我想赵飞燕姐妹应该是想过这个问题的,因为被迫害的两个皇子,相较于许美人的儿子是明确被汉成帝或赵合德掐死,曹宫人所生的皇子却是失踪。许美人与被废的许皇后是同族,即便是许皇后被废,许家也不是赵飞燕的娘家可以相比。”

“抚养许美人的儿子极可能为他人做嫁衣,因此赵家姐妹不要这个孩子不奇怪。曹宫人无权无势,她的孩子抢了也就抢了。那么为什么后来这个孩子却是失踪,再也没有其他记录呢?推测极可能是像许皇后和班婕妤所生的皇子一样夭折了。”

“孩子夭折了,那赵氏姐妹自然不会把自己想要养孩子这事说出来了。于是这个抱走的孩子,也就‘失踪’了。当然了,这个只是一个合理推测,史书的记载是这个孩子失踪了。”

“再说汉哀帝,汉哀帝是过继给汉成帝,从法理上来说是赵飞燕的养子。不过这只是法理上的问题,赵飞燕并没有实际抚养过汉哀帝。汉哀帝被立为太子从母亲丁太后身边离开后是由祖母傅太后所抚养,他为君好或坏很难归结于赵氏姐妹。”

“至于赵氏姐妹曾经为拥立汉哀帝出过力这事——当时汉成帝选择的范围中,也没有比汉哀帝更好的啊。没有给大汉选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责任也不在她们身上。”

“最后,就是关于赵飞燕和赵合德的家族。两人的父亲赵临除册封阳侯外并没有太多记载。而几年后,赵飞燕成为皇太后,爵位已经是赵飞燕的侄儿,推测其父就是享女儿福,但没几年就过世了。”

“赵飞燕当太后时,父亲和长兄应该都已经过世了,所以是侄儿赵为成阳侯,然后弟弟赵钦推恩为驸马都尉,册封新成侯。但这种一门双侯的荣耀只有一个月,一个多月后叔侄就因已故赵合德被弹劾,受牵连贬为庶人,流放辽西郡了。”

“赵氏外戚就是因赵家姐妹封侯,混在皇亲国戚里做了一场富贵梦,然后富贵如烟散去,失去一切回归于底层的人家。既不像卫氏外戚那么人才辈出对大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不似李氏外戚那样祸国殃民,也不似同时代的王氏外戚位高权重但德不配位,无大功于历史,也无大罪孽于当代百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