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五章 历史的改变

u001e清军能够发展起来,可以说与朝鲜是分不开关系的。每当他们势弱的时候,就会拿他们开刀,从而加强自己的实力。

朝鲜本身,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强一般,经济上刚有了三分的起色,清军就来了,薅上一波的羊毛。但不会真的把他们给打死,而是留口气给他们,让他们继续的发展。

历史到了现在,早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清军没有攻下山海关,进入中原。大明也没有被灭,建立南明。

但不能否认的是,大明的政权依然还不是很稳定,甚至可以说是岌岌可危,不管是北面的建奴还是占据中原和西南的流匪,他们都没有放弃觊觎大明之心。

就像是多尔衮,在薅了朝鲜的羊毛之后,更是做了一件历史之中从未有过的事情,那就是他竟然主动联系了沙俄。

历史记载,1632年(即崇祯五年),沙俄占据了叶尼塞河中下游和上游部分地区。

1638(崇祯十一年)年,俄国政府下令在勒拿河右岸成立雅库茨克督军府。

1643年督军戈洛文下令迁城于左岸,此后雅库茨克成了沙俄进一步向东北亚地区远征的指挥中心。

可以说,沙俄从这个时候起就开始窥伺我神州大地,并在1652年建立了巴翁托夫斯克堡。这样,俄**队大体上从北部用据点包围了贝加尔湖,为进一步南下和东进打下了基础。

然后从贝加尔湖南岸,俄**队一路南下直逼中国的蒙古地区,一种东进抵达黑龙江上游的石勒喀河,进而入侵黑龙江。

1658年建立了涅尔琴斯克(尼布楚),同年还建立了捷连宾斯克;1665年建立了色楞格斯克(乌兰乌德);1666年建立了乌丁斯克等。

正是因为沙俄的一路南侵,才有了四十五年之后的尼布楚条约,所谓的康麻子拱手相送了神州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只是满清总是喜欢美化自己,这段历史才没有被重点的提及。

不提,并不代表没有发生过。

就在去年,也就是1643年,沙俄便分别进入阿尔丹河--乌楚尔河--纽约姆卡河,翻越外兴安岭,进入鄂伦春族居住的精奇里江(结雅河)。哈巴罗夫从奥廖克马河起,沿其支流图吉尔河到达黑龙江。在雅克萨一带,俄寇竟然将索伦人当作食物,因此被当地的中国居民称为“吃人的罗刹”。

朱常武的出现,山海关并没有被清军攻下,这让他们少了很多的回旋之地,当沙俄出现在他们的后方之时,多尔衮也不得不开始正视起他们。

若是没有朱常武的话,清军会找机会与沙俄一战,把这些罗刹军打败、打疼,争取上一些年的安全。可是现在,有了朱常武这个劲敌,多尔衮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带败军而回的代善,把朱常武形容的十分厉害,诉说那种先进的火器,十分难对付。多尔衮这便把主意打在了身后的沙俄军队身上。

多尔衮打仗的能力如何,先不去评价。单说此人玩起政治来的确有些手段,若不然,也不能成为摄政王,且在他活着的时候,无人可以撼动他的位置了。

有着手段的多尔衮,先是派人从沙俄手中买了一些连发枪(比明军的火器要先进一些),借此与对方搭上了关系,然后就放下姿态,提出了与沙俄联合,共同对付大明的提议。

沙俄军队一路而来,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也就变得越发猖狂起来,现在连老对手清军都开始主动向他们提出合作的事情时,他们自然是十分的高兴,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强军。

也因此,他们开始轻视起清军来。若非是考虑要到联合攻明,对他们本身也有着极大的好处时,他们是不会答应联合的这个要求的。

只是既然清军有求于他们,考虑到自己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确需要本地人的支持,做为领军的安东最终答应了联军要求,并准备亲率三万精锐的罗刹军孤军伸出,与清军组成联军。

罗刹军是沙俄军中的一种,也是做为精锐的存在。一下子就出动三万人,多尔衮知晓后,自然是喜笑颜开。

这一次,多尔衮抱的就是驱狼吞虎的心思。倘若是沙俄可以打败朱常武,那就会抽冷子在背后来那么一下,灭掉罗刹军,重创沙俄。

反之,若是罗刹军被朱常武所灭,他就会不断的火上浇油,让沙俄出动更多的军队,他还是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总之就是一句话,不管谁胜谁败,对他们大清而言都是好事,只要他们打起来,那就是清军得利之时。

与之一起改变的历史,李自成并未占领北京城,就没有与清军一战而失败之事,相反,他建立了大顺,并开始稳固起自己的地盘。

大顺疆域囊括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统治区包括了现在的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一部分、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全境以及湖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方。

不夸张地说,此时大顺所占之地,是众势力中最大的,即便是大明也无法与之相比。

李自成顺利登基成帝之后,碍于面对朱常武的连战连败,他并没有在考虑北上京师之事,相反开始稳定自己的地盘,开始施行了所谓的仁政和休养生息之策。

北上的连续失败,让李自成没有了暂时与大明一较高下的心态,相反他是抱着五代十国的混乱想法而来,想着要把神州大地分裂开来,随后徐徐图之的想法。

这一建议是李岩之策,他认为一个朝代想要长治久安,最终离不开百姓的支持。既然已然成势,那就不能在像以前那般只是抢掠,而不知治民。

不然的话,这最多也就是一个大些的流寇而已,是成不了什么势的。

李岩绝对是治国能臣,历史中,他也一直认为治国需要先治民,扩张需要先稳定后方。只是可惜,当时的大明太过孱弱,让李自成手下之将一个个气焰嚣张,几乎就是推着李自成在向前走,最终无限的扩张之下,一败而失江山。

现在却是不一样,有了朱常武这个硬骨头,几乎是谁碰谁死。即便是像刘宗敏这般的莽将都不敢轻易的谈及进军大明京师之事,这才让李自成可以安心下来,考虑治理国家的事情。

李岩的献计得到了李自成的认可,这可是把另一名谋臣牛金星给比了下去。

相比而言,牛金星的优势在于挑起战争,在于战场上的谋略,像是在治地安民方面他是远远不及李岩。

眼看着自己要被比下去了,牛金星也是不甘示弱,冥思苦想一番之后,他竟然也有了想法,并找到李自成和盘托出了自己的计谋。

“你要去倭国,与他们进行联合?”李自成于金殿的龙椅之上座着,发出了惊诧之声。

“皇上。朱常武太强,尤其是他拥有着火器优势,我们要与他一战,很难取得什么优势。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臣就在想,既然清国可以联合沙俄,那我们为何就不能找一个帮手呢?”牛金星振振有词而道。

“所以,你就选择了倭国?”李自成开口问着。

“是的,皇上。臣已经仔细考虑过了,如今能让我们联合的也只有倭国和秦王。可是秦王张献忠如今居于四川,似乎很享受现在的成果,完全失去了上进之心,那想要说服他的话,怕是很难。倒不如说动倭国出战,他们原本就曾与清国发生过摩擦,在朝鲜的问题上,相处的非常不愉快,若是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联合他们的话,想来成功的机率会很大的。”

“而有了倭国的支持,以后我们在对付起崇祯和朱常武,就拥有了更多的底气。”牛金星十分自信的抱拳而道。

他想要通过这件事情来证明自己,他并不比李岩差。

若是真的可以说动倭国的话,那他就等于是多了一个盟友,如此一来,回头完全可以力压李岩一头,成为大顺国的第一文臣。

“嗯,想法是不错,但倭国会同意与我们联合吗?还有,若是他们来了之后,万一不走了怎么办?”李自成还是有些担心地问着。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个道理他不会不知道。

李自成同意找盟友,但却不想找一个实力比自己还强的盟友。他也看过一些史书,上面可是记载过,倭国曾多次窥伺神州大地,尤其是以弱宋和明初时期最为猖獗。

别看倭国人普遍个头比较小,但他们打起仗来还真是凶狠,李自成担心他们以后会对自己形成威胁。

“皇上,臣不才,愿意亲往倭国,说服他们。至于说他们会不会不想离开。皇上,这可是我们汉人的地盘,他们不过就是一个蛮夷小国而已,怎么可能会是我大顺的对手。”

这记马屁拍的李自成可谓是非常的舒服。

若非是出现了朱常武这个另类的话,顺军原本就是天下最强之军,至少他们横扫中原的时候,是从没有什么对手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