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骑墙的吴三桂

山海关。

吴三桂回来了。

刚一入关,方光琛就迎了上来。

“回去说。”吴三桂看了看四周,沉声而言。

没一会,等回到了关内自己的府中之后,吴三桂便把这一次入了京师所见所遇全都给讲了一遍。

方光琛在听到自己的父亲方一藻无事,还是担任着礼部尚书一职的时候,先是松了一口气。跟着听到吴三桂说起大将军朱常武的事情时,眉头更是没用多久就皱到了一起。

尤其是听说马宝竟然被那个新组建的龙兵很轻易的就给收拾了之后,更是一脸的吃惊不已。

马宝是什么人?

那绝对是山海关内武力第一之人。

也正是有了马宝的存在,好几次吴三桂打了败仗之后,都安然无恙的逃了回来,这就是人家的功劳。

这样的虎将,方光琛一直以为,论起身手,不说马宝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但天下间能胜他的人也应该不会很多。

但听自家将军讲,马宝竟然就败在了三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龙兵身上。

如果对方不是早有准备派出了精锐,而真是正巧碰上了对方普通的巡逻士兵,那岂不是说龙兵的实力会更加强大。大明有了如此强战力的龙兵,岂不是说复兴有望了吗?

之前方光琛曾做过研究,在他看来,大明想要复兴是很难的。

原因很简单,崇祯耳根子太软,又太愿意轻信于人,加上朝廷的那些老爷们一个个不干人事,就知道妒忌能人,就知道弹劾有能力的人。而有事没事了还喜欢搞一下党·争,这实在是让人看不到中兴的希望。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大明没有一支强军存在。

在北有清军,南有李自成和张献忠等流贼的恶劣形势之下,在夹缝中生存的大明倒台也就是早晚之事。

正因为此,前一阵京师有难,发来了勤王命令的时候,吴三桂问他意见时,他才提出观战的想法。

去救一个明显没有希望的朝廷,这样的买卖实在是不划算。与其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不如拥兵自重。

乱世,什么最重要?

答案当然是兵权了。

只要有足够的兵权,那便等于是立于了不败之地,那不管将来谁会成势,都会想办法来拉拢自己,那时就可以待价而沽了。

可是现在,局势明显发生了变化,虽然说大明还没有展现出强势来,甚至京师也依然被威胁着,可龙兵的存在已经让朝廷有了更多的底气,大明或许真的中兴有望。

看到方光琛的面色不断发生着变化,吴三桂心中也是发出了一声的轻叹。他知道对方心中现在想着的是什么,他现在也有些后悔,早知道会有现在的局面,当初他就应该带兵去救援京师。

哪怕不带太多人,只是带五千关宁铁骑去做一个姿态也是好的。现在好了,他想要见崇祯,人家都不见自己,那明显是对自己不满了嘛。

皇帝已经对自己不满了,那如果他在得罪了崇祯的红人朱常武,吴三桂真不知道接下来自己会不会被问罪。

“将军,即是这样,您是怎么打算的?”方光琛在清楚了局势之后,很快就缓过了神来,在看向吴三桂的时候,眼中带着一点的疑问。

“还能怎么打算。我父亲已经说了,现在的天下还是大明的,尤其有了大将军的新火器之后,大明未来可期。即是如此,我就应该座上大将军的马车才是。虽然说我们之前也犯过一次错,但其它人谁又没有犯过错呢?就算是现在,还有不少臣子在抵触大将军,想要扳倒大将军,而这正是我们的机会,我们可以先投到大将军这一边,如此一来,以后好处必不会少的。”

吴三桂毫无掩饰的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是因为他相信方光琛,同时也想看看对方对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有什么其它的看法和意见。

“可以。”

未曾想到,方光琛很快就给出了态度。“将军,大明出了一个朱常武,虽然说未必就可以真的中兴起来,但短时间内想要倒台怕是不可能的。那将军如果还想要手握兵权的话,就必须与其交好关系,唯如此,才能保存自己的实力,将来才会有应对各种局面的本钱。”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方光琛还是很看重兵权的,他也希望吴三桂可以拥兵自重。

而想做成这一切,那就必须要得到朱常武的支持。不然真惹怒了对方,回头一道圣旨把吴三桂的军权给夺了,那就万事皆休了。

就算是那个时候,吴三桂可以来一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甚至是直接反出大明去。可真到那时,可供选择的机会也没有很多,似乎只能去投靠清廷。

主动投靠,对方给自己开条件和求着自己去投靠,那自然是两种待遇。

再说,谁又能保证以后就会是清军得了天下呢?如果不是,那现在过早的选择又有什么意义?

为了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此时似是只有先让朱常武满意,先抓紧了兵权才是王道。

“好,我也是这样想的,哈哈哈。”眼见方光琛很支持自己,吴三桂也变得十分高兴。这足有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对了,将军,这里有一封信,是您的舅舅祖大寿写来劝降信。”方光琛想到了什么,这就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书信递到了吴三桂的面前。

当着方光琛的面,吴三桂将信打开,待仔细看过之后就摇了摇头道:“清军实在是没有诚意,只说可以封我为大将军,但实际上却没有给予任何的好处呀。”

“是呀,信我也看过了,那个多尔衮诚意不足,我看不需要理会他们。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把这封信派人送到京师,送到朱常武的手中。”方光琛同样点了点头,在这件事情他与吴三桂的意见又是一致的。

“送给朱常武?”吴三桂闻言眼中的精光是越来越盛,最后点头道:“不错,就这样办,哈哈哈。”

他现在正愁如何的让朱常武对自己另眼相看呢。

清军来攻关,倒是他的表现机会。只是显然并不可能。

已经不知道在山海关前吃了多少次亏的清军,除非是做好了万全准备,不然又岂会随意行攻关之举?

武将不能打仗,又怎么能更好的证明自己的作用所在?

没有仗打,现在有一封劝降自己的书信送到朱常武手中,又何尝不是一种表现呢。想必看到此信之后,大将军应该就会看到自己的忠诚和他对大明忠贞之心,那在短时间内应该不会为难自己。

只是用一封书信就可以拉近自己与朱常武的关系,这样毫不费力的事情,吴三桂怎么可能会不做?

至于真这样做了,清军知晓后会不会怪罪自己,吴三桂更是毫不担心。倘若有一天,自己真的走投无路,想要投降清军的话,对方高兴还来不及,又岂会因为现在的一封书信而为难自己?

“这样,我马上就派人把书信送往京师。”吴三桂呵呵地笑着,做出了决定。

......

大明京师。

多绽纺纱车足足两千台由户部发放到了百姓手中,同时签订的还有供货合同。

百姓不用担心纺出来的纱没有人去收,但同时他们纺出来的纱也只能供给户部。

无数的历史经验早已经证明,谁有都不如自己有。

尤其是这个操·蛋的时代,大明的商人也都是各怀鬼胎。倘若一旦让他们掌握了太多的权力,回头拿捏朝廷的事情,他们可是真的敢去做。

朱常武要的,不是别人来拿捏自己,而是自己去拿捏别人。

自己这里有肉,别人等着来分,总好过自己向别人开口要肉的强。

多绽纺纱车的出现,至少让京师中两千户百姓受益,延伸到人口的话,那就至少是一万人生活有了着落。虽然对于一个有着两百多万人口的大城池而言,一万人的生活变好了,并不能改变大势,但迈出这一步了总比什么都不做的要强。

再说,除此之外,现在京师明军有了七万人,朱常武都给了不错的工资,就以一人当兵可以养活一家五口为例,这又是满足了三十几万人的吃饭问题。

跟着水泥和马车的出现,还需要不少配套的劳力,那个时候人人有活干了,人人有饭吃,还怕他们会不支持大明,会造反吗?

“老张,之前让你想办法从京师四周购买粮食,进展如何了?”大明研究院中,朱常武叫来了张奡。

“公子,已经有不少的粮商正在向大明调粮,尤其是我们给出的粮价远高于市场的二成,他们都很满意,他们还生怕我们会不收了,他们就赚不到钱了呢。”张奡乐呵呵的回答着。但同时心中也有担忧,他实在弄不明白,为何公子要收粮,且还高于现在的市场价,这样做,不就是在做亏本的买卖吗?

“好,和他们都签好合同,价格和数量都要写清楚了。可以告诉他们,以后粮价就按这个来,谁若是敢玩猫腻,或是谁敢私自在京师之内卖粮,那就不要怪我对他们不客气。”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