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原型炮总装!

话音传出,两名学徒顿时陷入欣喜之中,正准备庆祝。

就在这时,余华连忙快步上前,来到重型拉床前方,右手拿起工业级别的20倍放大镜和手电筒,半蹲身子看向105毫米火炮身管内壁,电筒打光,从炮口看向炮尾,只见十二条棱角分明的膛线进入瞳孔,似如万花筒般旋转,令人眼花缭乱。

紧接着,余华用20倍放大镜仔细观察膛线细节,入眼之处没有任何一丝残血或者起皮的现象,内壁无比光滑。

漂亮。

余华内心给出赞叹,庄教授亲自操刀加工的膛线堪称完美,而且一次加工成型,其技艺之高超,与后世大名鼎鼎的八级工相比也不相上下。

紧接着,余华拿起内径百分表,分别测量身管原件阳线和阴线,得到加工精度数据后,脑海高速运转,计算实际缠距和缠度是否吻合设计指标。

严谨,认真,苛刻。

这是余华一贯的行事风格。

很快,余华通过已测量加工精度数据等信息,根据弹道学标准缠距公式,得出当前身管原件的实际缠距和缠度数据。

怎么样?庄前鼎看着完成测量陷入思考的余华,内心毫无担忧,面含微笑,虽然他没有使用工具进行精确测量,但这并不影响最终结果。guqi.org 流星小说网

两名学徒目光紧紧凝视余华,屏住呼吸,等待结果,整个军工局上下谁都明白,任何一个项目唯有得到余华的点头,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位年轻的最高科学小组副组长,在军工局内部体系有着近乎绝对的权威性。

实际缠距和缠度,阴阳线的加工精度误差,均达到设计要求,我们的确成功了。余华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看向庄前鼎,面容略微严肃公布检验结果。

话音郑重而肃穆,伴随着膛线加工检验结果诞生,一个历史画面悄然定格,中华第一门具有百分百知识产权的火炮就此诞生,这是属于中华自己的重炮!

从现在起,根据地真正意义打通任督二脉,具备自主生产重型火炮的能力。

听到余华这番话,两名学徒如释重负,顿时热泪盈眶,心中悬着的大石头落下地来,脸上浮现欣喜的笑容。

那就好,这段话我认为应该记录在案,1937年10月5日下午13:06分,在没有借助外国专家的帮助和技术支持下,我们造出了中华第一根105毫米23倍径火炮身管。得到这个预料之中的答案,庄教授轻轻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声道。

我赞同。余华闻言点头支持,随即将这段话记录在纸质文件上。

庄教授双眼看向余华,眼眸明亮而有神,说道:余华,火炮身管造出来了,接下来该你了,按原计划启动原型炮总装程序,别出岔子,你明白的。

知道。余华深吸一口气,朝着庄教授点了点头示意明白,接着转身离去。

原型炮总装意味着进入整个105毫米榴弹炮研发项目的末端环节,待完成原型炮总装工作,便会迎来原型炮试验。

对于红牡丹榴弹炮项目而言,接下来两个环节基本上属于走流程阶段。

不过,万事谨慎小心。

竟这是中华第一款自主研发的重型榴弹炮,不可马虎大意。

精加工车间内安静下来,待余华离去后,庄教授回头望向来自于枪管拉床组的两名学徒,说道:徐军,张民,你们学的怎么样?

报告老师,有点把握了。学徒徐军回应道,言语沉稳而冷静。

张民如实说道:老师,我还差点。

论天赋和实际加工能力,他不如徐军,涉及到火炮身管膛线加工的事情,他可不敢冒失装大。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这是一位经历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基本的素质与态度。

你们算是搞精加工的天才,尤其是徐军,能教你们的技术我都教了,接下来要靠你们自己摸索,我还是那句话,搞机械加工急不得,心稳手稳人稳。浑身疲惫的庄教授,话音和煦且认真,细细教导,随后安排道:徐军,第二根炮管你来操刀,我给你看着。

老师,您已经连续工作二十个小时了,要不要先休息?徐军看着庄前鼎眼眶周围布满的红丝,关心道。

再等等,现在睡不安稳。庄前鼎摇头回应:只有等咱们的大炮响了,我这个搞机械和武器的才睡好。

日军已经突破平型关,攻克内长城防线,兵锋直指太原,距离根据地不足五百公里之遥。

如此急切情形,怎能安心睡觉?

大炮,大炮,大炮,只有重炮可以抵挡日军的进犯,只有重炮可以守住黄河,只有重炮能够保住根据地如今来之不易的一切成果。

在没有红牡丹榴弹炮开火的声音响起之前,他是不会睡觉的。

徐军眼中露出担忧,再次劝道:可是您之前才睡了不足三个小时……

庄前鼎上一次连续工作二十六小时,仅仅休息两个多小时后,再次连续工作二十个小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就算是铁打的都受不了。

不要说了,徐军同志,吊运已加工炮管原件,执行命令。庄前鼎正色道,挥了挥手示意徐军闭嘴,指了指操作位,下达指令。

徐军只得闭嘴:是!

随着第一根炮管加工完成启动原型炮总装程序,消息随之传开,整个柳树沟再度陷入紧张忙碌的氛围,作为核心区域的兵工厂警卫力量恢复最高级别,这里是预定的‘红牡丹"榴弹炮总装场所,兵工厂工人和技术人员迅速启用之前修建的榴弹炮总装车间。

部队总部。

现在晋绥军主力向太原方向撤退,兵力收缩,原平地区无险可守,唯有忻州北部屏障忻口地区可以作为依托。

老总负手而立,站在军用沙盘前方,双眼凝视精细化制作的忻口地区,分析道:而忻口地区左倚云中河,右靠五台山,这是一道天然屏障,加之已有及正在新修的堡垒工事,外围设置大面积雷区,配合炮兵部队和我们,在阎锡山主力部队没有损伤太多的情况下,守住忻口正面不难。

内长城防线战役失败,阎锡山为了保住太原近乎疯狂,一边收拢前线撤退部队,一边调集预备部队前往忻口,准备依托忻口这道天然屏障进行防御。

忻口是什么地方?

太原的北面是忻州,忻州北面是原平,两座山西重镇均坐落于盆地之中,无险可守,唯一的天然屏障,便是自五台山向西延伸隆起所形成的忻口山区。

而这,也是太原最后一道屏障。

随着战局不断变化,忻口的战略地位迅速上升,已经达到关联山西且影响华北战局的高度,如果守住忻口,太原可保,退可稳住山西局势,进可东出威胁正在沿平汉线和津浦线南下的日本华北方面军,形成掎角之势。

生死存亡之际,为了保住忻口,阎锡山不惜掏空家底,拿出所有炮兵部队增援忻口,再加上八路军方面袭扰日军后方运输险,如此配置之下,不谈反攻围歼日军,但守住正面绝对不难。

对于老总的分析,周围众人纷纷点头。

晋绥军守住忻口正面的确不难,我担心的是太原东面的娘子关。

副老总面容严肃,一双眼眸犹如雄鹰般锐利,用手指向石门,给出自己的战略设想:老总你看,阎锡山主力部队均摆在

太原以北,忻口地区重兵集结,而晋东地区却兵少将寡,防区力量极为薄弱,这是一个潜在的大弱点,我初步判断,随着东条英机和板垣征四郎在忻口正面战场进攻受阻,会立即向寺内寿一领导的华北方面军求援,华北方面军会立即派遣大量部队支援平汉线日军部队,拿下石门之后立即分兵西进,从娘子关方向突破进入太原战场,配合同蒲线日军部队拿下山西。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